我们如何有关系?丨3月刊专题亮点推荐(语音导读)
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
《中国摄影》3月专题:我们如何有关系?
以五个摄影公共艺术项目为例
专题编辑/何博
本期专题呈现了5个摄影公共艺术项目,它们共同关联起两个关键词: 摄影、在地性。参与其中的实践者,不论是拍摄、制作影像,教育、引导当地人拍摄,还是收集、整理、呈现历史影像和现成照片,或多或少都有意识地努力与当地以及当地人建立关系、形成互动。这些互动大多基于当地历史和现实的具体状况,强调理性的调查、研究,或者感性层面的共情、融入。因此,摄影图像在这些项目中不仅是“作品”,它们更多地成为了中介,在人与人、社区与政府、官方机构与艺术创作者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。
首先,我们呈现了一个地方机构(博物馆)委托摄影艺术家基于社区现状进行的,与当地居民高度互动的公共艺术案例。2012年,西班牙艺术家、学者胡安·方库贝尔塔(Joan Fontcuberta)在法国小镇索恩河畔沙隆一个社区实施了《相册纪念碑》(Monumentalbum)项目,通过收集当地巨量的家庭照片,以照片马赛克的方式建立视觉关联,最终输出成大幅图像张贴在社区的公共空间里。这一项目是作为艺术的摄影介入社区,参与推动社区变革值得参考的样本。
2017年和2019年,由摄影家、策展人傅拥军发起的“七条小巷”在地艺术项目于浙江丽水分两季进行,项目以工作坊的形式展开,在记录、研究、再利用小巷社区影像的基础上,探讨影像服务居民和社区的可能性。其目标从第一季的“让我们从此有关系”转变为第二季的“让我们真正有关系”。
2017年,策展人崔波和黎光波在重庆夏坝启动了“自然生长·夏坝计划——85后中国摄影师摄影驻留公益计划”并运作至今。这一项目包含驻地创作、乡村公共艺术改造、居民(影像)艺术节,以及夏坝小学摄影培养计划。迄今,留下驻地艺术作品和公共项目成果80组左右,包含摄影、动态影像、纪录片、绘画、雕塑、新媒体装置、公共设施和旧房改造等。
《再见 十八梯》围挡展览现场 (来自重庆母城发展三部曲:“再见 十八梯”)
摄影对不同群体的沟通、解释和唤起功能,在由官方主导,摄影师和策展人实践的公共艺术项目里也有所印证。在“重庆母城发展三部曲”中,以关于十八梯、化龙桥、朝天门这三个重庆非常重要的旧城改造前后的影像记录为出发点,拓展出整个重庆母城的历史影像档案,叙述百年来重庆城市变迁,呈现了城市发展的来路和痕迹,勾连起改造区原住民和其他人群的对话,也留下一套用影像介入的城市变迁过程的资料和参考。重庆市渝中区十八梯片区拆迁指挥部指导长戴伶,重庆的摄影师王远凌和马力,分别撰写了两篇文章,对“重庆母城发展三部曲”作了详细介绍。
最后,我们以《中国摄影》杂志为剖析对象,自我分析了摄影媒体如何发挥功能(工作坊、出版、展览等)介入乡村文化建设,以及得与失。2019年初,《中国摄影》推出“中国摄影艺术乡村”计划,选出一批乡村,尝试让摄影成为乡村振兴工作的抓手及成果展示的媒介。
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
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本期杂志
☟
《中国摄影》2020年3期封面
点击订阅全年杂志
☟
精彩文章回顾
被称作摄影家,我心中有愧
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
微信号: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▼